江苏省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内,几十架航模飞机在灯光下划出银亮弧线。灵巧躲闪,精准转向,稳稳悬停,穿越障碍后的利落爬升……日前,在第二十六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模竞赛总决赛赛场上,5000余名青少年上演着一场科技与勇气的较量。
“单是穿越山洞、穿越时空隧道、飞越高山这些任务名称,就藏着不少巧思。”三亚航协会长李凡指着场地上错落分布的障碍装置介绍,室内遥控电动直升机障碍项目采用精细的记分制,440分的满分体系里,每个动作都像一道关卡——直升机着陆时对降落区域的精准控制,穿越直径30厘米的圆圈需保持机身的水平稳定,漏做任何一项任务都无法重来。此次三亚航协派出的91名选手,都是从区赛、市赛一路闯过层层选拔的佼佼者,最小的仅7岁,握着遥控器的手掌还在微微出汗,眼神却亮得像藏着星光。
这些室内航模项目藏着独特的“亲和力”。赛事技术申诉委员董洪锋蹲下身,拾起一架失控坠落的航模固定翼飞行器 —— 全透明薄膜材质的机身轻如蝉翼,重量不到25克,展开的机翼上还粘着孩子手绘的彩色图案。“你看,室内项目不受风雨影响,教室走廊就能练,特别适合在学校推广。”他解释道,像室内遥控电动直升机障碍赛使用的航模遥控直升机虽属旋翼类,却用小巧器材解构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室内遥控固定翼任务赛使用的航模固定翼模型飞机看似简单,但选手们却要操控模型飞机在低速飞行中完成绕杆、八字航线飞行、高低门穿越等动作,“孩子们操控的不只是模型,更是在锻炼空间规划能力和应急反应力”。
11岁的卫有博已经是第三次站上国赛赛场。这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枫泾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去年曾在室内遥控固定翼任务赛中使用“蜻蜓 360”薄膜机斩获这个项目的一等奖。此刻他正闭着眼回忆航线,指尖在遥控器上模拟操作,“第一次比赛时,模型刚起飞就撞了杆,我当场哭了。现在知道,急着飞反而会出错。”他的梦想是成为航模教练,“要教更多小朋友看懂图纸,知道为什么机翼要做成流线型”。
一旁的科技辅导员钱祖栋翻着训练日志,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生的进步:谁从不敢碰遥控器到能独立完成全套动作,谁学会了用胶带修补破损的机翼,谁在模型坠落后主动分析气流影响……“学校把航模社团当成‘第二课堂’,寒暑假每周进行训练 ,平时周末也不停飞。”他笑着说,最惊喜的是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以前遇到难题就撂挑子的学生,现在会捧着摔碎的模型说“再试一次”;课堂上沉默的孩子,在社团里能眉飞色舞地讲飞行原理,“这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航模的魅力,正在于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可触摸的实践。资深教练顾磊展示着一组对比图:十年前的航模设备里还带着笨重的电池盒给设备供电,如今的飞控系统已集成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新材料让机身强度提升3倍却减重一半。“你看这航模固定翼机翼的上反角度,藏着物理课的力学知识;航模直升机的旋翼转速,关联着数学的角速度计算。”他认为,航模就像个“知识转换器”,让孩子们在调试、飞行、修复的过程中,把抽象概念变成具象认知,“这正是‘双减’中科学教育该有的样子 —— 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好奇”。
场馆角落,参赛小选手正用镊子夹着碳纤维丝修理直升机的尾翼。她的模型昨天在训练中撞了杆,机身裂开细缝,是教练教她用碳纤维贴纸修补好的。“现在我知道,飞机不怕摔,怕的是不敢再飞。”她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场馆上空盘旋的航模一样明亮。
每当孩子们手中的航模稳稳着陆,场边遍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总局航管中心运动三部项目主管王梓骅望着沸腾的赛场,语气中带着欣慰:“作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飞北’赛事早已不是简单的竞技舞台。”他细数着这项赛事的辐射力——全年在74个省市区铺展赛场,近60万青少年在航模的牵引下叩响科技之门。“这些在操控中学会专注、在失败中懂得坚持、在协作中收获成长的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科技强国”的深意,但他们手中的遥控器,已经在悄悄拨动未来的齿轮。”王梓骅说。
正如那些翱翔的航模,带着大山里的憧憬、海岸边的向往,飞向更辽阔的天空——那里,有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