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来,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和中国体育发展,中国对外体育交往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体育事业发展方面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国际体育组织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中国体育正在逐渐走近世界体育舞台中央。
1 回顾历程,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在原国家体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体育对外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外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这条主线,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不仅有力地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新中国外交工作、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1.1 冲破封锁,争取权益(1949—1958 年)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突破西方包围圈、恢复我国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成为当时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体育界根据当时中央对外大政方针,积极争取加入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以更快地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同时根据“一边倒”政策,着力开拓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体育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便宣告成立。我们随即要求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唯一合法代表,但被国际奥委会以中国局势不稳为由拒绝。1951年,时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吴学谦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并观摩了第一届亚洲运动会。1952 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1953 年 8 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游泳比赛中获得男子 100 米仰泳第一名,这是新中国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荣获的第一枚金牌。1955 年,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八国射击友谊赛在北京成功举办。截至 1956 年底,中国先后加入了自行车、游泳、 乒乓球、篮球、足球等 15 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但由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秉承美国的冷战思维,在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我们被迫于 1958 年 8 月发表声明,宣布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这一时期,我国同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较为频繁的体育交流。1950 年,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由苏联体委体育学校部部长罗曼诺夫率领的苏联体育代表团,开启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门。同年,新中国派出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对苏联的体育体制、干部培训和学校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此外,我国还同印度、缅甸、泰国等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新独立的国家开始了体育交往,同日本和欧洲部分未建交国进行了初步体育交流。1957 年,我国向越南派出了历史上的第一支援外教练队伍。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对外交往作为和平使者与友谊桥梁,对增进我国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的交往与团结,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打破美西方孤立封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 另起炉灶,开展斗争(1958—1971 年)
1958 年我们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后,众多国际体育组织对我国进行封锁,禁止其会员协会与我国交往。我们采取了针锋相对、另起炉灶的做法,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力量,并在友好国家的倡议下,创办了新兴力量运动会。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于 1963 年 11 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来自各大洲 48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运动会在创办初始就有如此之大的规模和影响。奥运会创立 40 年后,直到 1936 年柏林奥运会,参加国不过才 49 个。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亲自率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赴印尼参赛,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1966 年 11 月,在中国的支持和协助下,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在柬埔寨金边举行。17 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 21 个项目的比赛。中国体育代表团派出了 31 人参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及众多单项体育组织断绝关系后,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仍与我国保持正常联系。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乒联的各项赛事和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1959 年,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勇夺男单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 年 4 月,中国举办了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级大赛。中国选手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强敌,夺得了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冠军,宣告了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容国团在比赛中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铿锵誓言,不仅激励运动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更激发了处于困难时期的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和斗志。
这一时期,我国体育双边交往不断扩大。截至 1966 年上半年,中国已同 50 多个国家进行体育交往 1000 多起、13000 多人次。此外,我国还克服困难,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无私援助。1965 年,我国向柬埔寨援建了体育馆,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体育援外项目。1962 年,我国向第一个非洲建交国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之后陆续向索马里、刚果(布)、埃及、苏丹、几内亚、阿尔巴尼亚、尼泊尔、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墨西哥等亚非拉国家援派教练组。援外教练成为“民间大使”和“友谊使者”,不仅密切了我国与受援国的关系,还推动一些未建交国同我国改善和发展关系,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3 乒乓外交,打破僵局(1971—1978 年)
此阶段,中国开始积极争取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利。1971 年 11 月,第一届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北京成功举行。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举办了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等。1973 年,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国际赛艇联合会、亚洲运动会联合会、国际划艇联合会、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对外体育交往逐渐增多。1974 年 9 月,中国派出 269 人组成的大型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团参加亚运会。本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 33 金 64 银 27 铜的成绩位列第三,展现了强劲的竞技实力。亚运会期间,我国在足球、羽毛球、体操、举重、摔跤、自行车、射击等 8个亚洲单项体育组织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同时加入了亚洲击剑联合会等体育组织,体育对外交往获得了重大胜利。此后,中国相继恢复了在击剑、篮球、摔跤、举重、国际象棋等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上崭露头角。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仍被排斥于联合国之外,中美继续处于对立状态,美国因其霸权地位受到苏联挑战试图改变对华政策。在此背景下,1971 年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乃至整个外交工作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利用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契机,作出了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的战略决策,为改善中美关系创造了先机。1971 年 4 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和解,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带动了中国对外关系随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展:1971 年 10 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1972 年 4 月,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1972 年 9 月,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70 年代我国先后与 70 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本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以民间交往推动国家交流与和解,在国际外交史上留下了精彩绝妙的一笔。
1.4 打开大门,走向世界(1978—1990 年)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改变,我们开始谋求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但台湾问题仍是关键障碍。当时我们的方针是争取,按照联合国模式,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我们发现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坚决支持和明确反对的委员均占少数,而绝大多数委员认同一个中国,但又强调体育不是政治,国际奥委会不同于联合国,希望找到一个办法,能在中国重返奥林匹克运动的同时,让台湾青年继续拥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求恢复我国合法权利的斗争历时多年却一直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1978 年底,我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体育系统以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恢复我合法权利的同时,允许台湾在改名、改旗、改歌的前提下继续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三改方案”,并最终得到中央批准。此方案一经抛出,就赢得了国际体育界的积极反响。经过不懈努力,1979 年 10 月 25 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同时,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性组织,会址设在台北的奥委会以中国台北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但必须改旗、改歌、改徽。1979 年 11 月 26 日,国际奥委会以通讯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名古屋决议》。国际奥委会解决两岸问题的做法,为国际体育界所广泛效仿,被称为“奥运模式”。“奥运模式”的创立,是改革开放初期标志性成果,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体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它不仅打开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大门,也打破了海峡两岸数十年互相隔绝、不相往来的僵局,开创了两岸人员往来的先河。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用“奥运模式”陆续解决了参加国际体育组织的会籍问题,中国体育健儿开始活跃在国际赛场上。
1980 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奥会。1984 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金牌榜和奖牌榜均位列第四,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撼。特别是中国女排在 1981 年至 1986 年勇夺“五连冠”,成为第一支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上连续五次夺得金牌的队伍,创造了世界排球史的奇迹,铸造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一时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热潮,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和旗帜。亚洲赛场上,从 1979 年新德里亚运会到 1986 年汉城亚运会,我国逐渐取代日本,确立了亚洲体坛新霸主的地位。
1981 年,中国台北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在洛桑签署协议,确认接受国际奥委会名古屋决议,并确定了中国台北奥委会会旗、会徽、会歌。之后,两岸体育团队开始共同参加在第三地举行的国际体育比赛并进行接触。1984 年,两岸首次共同派队参加奥运会。1989 年 4 月 6 日,两岸奥委会在香港签署协议,解决了台湾运动队到大陆参加国际赛事的中文名称问题,为岛内派团来大陆参加 1990 年亚运会创造了有利条件。1989 年 4 月17 日,中国台北青年体操队来京参加了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成为首支“登陆”的台湾运动队。
这一时期,双边体育交流不断增多,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中国继续以援派教练、援建体育设施等方式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援助。1986 年 4 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专程来华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奥委会,以表彰我国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体育建设所作的贡献。萨马兰奇说到,“中国建设最好的体育场不在中国,而在非洲”。
1.5 积极参与,有所作为(1990—2001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时期。1989 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对我国进行制裁,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1990 年北京亚运会筹办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周密部署,精心策划,积极开展体育对外交往,全力以赴推进筹备工作,于 1990 年成功举办了北京亚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来自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 5200 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亚运会,参赛国家(地区)数量和人数都创下亚运会历史之最。中国派出 636 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 27 个项目和 2 个表演项目的比赛,斩获 183 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 3/5,奖牌总数达 341 枚,远超日韩,雄居亚洲霸主地位。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我国人民鼓足干劲、攻坚克难,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对外展现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一扫西方封锁制裁的阴霾,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1993 年,北京提出申办 2000 年奥运会,这是我国首次申办奥运会,但最终北京以两票之差与2000 年奥运会失之交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苦练内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成功举办了 1993 年上海第一届东亚运动会、1995 年天津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96 年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增进了国际体育界对中国的了解。伴随着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体育实力增强,1998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提出申办 2008 年奥运会。围绕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我们积极推进双边体育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和沟通,我国在国际体育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一时期,港澳台体育交流取得重要突破。1993 年,大陆篮球队首次入岛访问,实现了两岸体育的双向直接交流。1997 年两岸奥委会共同发起创立了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建立了两岸体育界高层定期会晤机制,为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1997 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港澳特区政府分别于 1997 年和 2001年首次组团参加了全国运动会。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和基本法规定,与港澳体育界开展交流合作,大力支持港澳体育发展,促进人心回归。
1.6 全面融入,发挥作用(2001—2012 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中国体育全面深度融入国际体坛,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获得 2008 年奥运会举办权。我们利用筹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把举办奥运会与扩大改革开放相结合,学习借鉴各种成功经验和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向世界展示我国新形象,为改革开放 30 周年献礼。
2008 年 8 月,第 29 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 48 枚金牌、21 枚银牌、28 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为祖国赢得巨大荣誉,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北京奥运会搭建了一个盛大的外交舞台,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理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领导人在内的 80 多位外国元首和首脑聚集北京,上演了一场在中国、奥运会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规模空前的“奥运外交盛宴”。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通过本届奥运会,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世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同感,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这一时期,我国体育健儿不断创造辉煌,对外体育交往空前活跃。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我国实现了冬奥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冰雪界几代人梦想。我们先后举办了 2001 年北京大运会、2007 年长春亚冬会、2010 年广州亚运会、2011 年深圳大运会、2012 年海阳亚沙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同时,我们深化了与亚洲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务实推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互利合作,巩固发展了与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
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特别是2008 年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时期,两岸体育界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务实合作,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在规模、层次和质量上大幅提升,两岸体育大交流格局初步形成。第一届海峡杯帆船赛、厦金海峡横渡活动于 2009 年举行,两岸运动员首次竞技穿越台湾海峡和厦金海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我们妥善处理了北京奥运会、高雄世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涉台问题。在中央政府和内地体育界的支持和协助下,香港举办了 2008 年奥运会马术比赛、2009 年东亚运动会,澳门举办了 2005 年东亚运动会、2007 年亚洲室内运动会等重大国际综合性赛事,极大提升了港澳国际影响,充分展示了港澳回归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港澳同胞的良好精神面貌。
1.7 主动作为,积极引领(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价值和作用。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充分利用重大外交场合和重大体育活动开展元首体育外交,展示大国形象,宣传大国主张,推动人文交流,支持体育发展。截至 2019 年 7 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在 160多次外事活动中谈及体育,6 次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3 次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并会见了国际足联、国际田联等重要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领导人,就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2013 年,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申办 2022 年冬奥会的战略决策,并亲自领导谋划、带头做友好工作、参与申奥陈述,为北京成功申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14 年 2 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次赴国外出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同年 8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2016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捷克时与捷克总统共同会见两国冰球、足球少年运动员。2017年 1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到访国际奥委会总部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体现了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坚定支持;4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芬兰时与芬兰总统共同会见两国冰雪运动员代表,并宣布 2019 年为“中芬冬季运动年”;5 月,由习近平主席倡导举办的首届金砖国家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2018 年 6 月,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天津共同为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开球并观赛,习近平主席称赞此次活动为“冰球外交”;9 月,习近平主席应普京总统邀请出席“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颁奖仪式;11 月,习近平主席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在中国乒乓球学院巴新训练中心共同观看中国教练员指导巴新运动员训练,并鼓励他们争创佳绩、做两国人民友好使者。2019 年 1 月,习近平主席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共同启动“2019 中芬冬季运动年”。李克强、栗战书、韩正、孙春兰、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出席国际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外交。2013 年以来,在中外国家领导人见证下,我们与友好国家签署了20余份体育领域的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广泛参与“金砖”“上合”等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彰显了体育的独特作用和综合价值。我们创办并成功举办了金砖国家运动会、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配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武术散打比赛,还组织了中印两国总理共同出席的“太极瑜伽相会”活动、挪威国王夫妇出席的中挪轮滑展示活动、尼泊尔总理出席的“尼泊尔—中国友谊赛跑”活动,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武术丝路行、“一带一路”乒乓球邀请赛等,发挥了体育在互联互通特别是民心相通方面的特殊作用;作为中俄、中法、中德、中欧盟等九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成员单位,成功举办了多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中美体育研讨会、中德体育研讨会、中法武林大会、中英足球发展座谈会、中欧盟体育研讨会等系列重要活动,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涵。此外,我们配合国家援助计划,承接了向缅甸、玻利维亚、汤加、瓦努阿图、牙买加等 50 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体育技术援助任务,利用体育输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力配合了外交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竞赛和活动,成功举办了 2013 年南京亚青会、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2014 年南京青奥会、201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 年世界游泳锦标赛、2019年男篮世界杯赛等 1100 余起国际体育赛事,成功申办并积极筹备 2022 年北京冬奥会、2022 年杭州亚运会、2020 年三亚亚沙会以及 2021 年汕头亚青会,既展示了我国家实力和影响,又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特别是 2022 年冬奥会申办过程中,体育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利用多年来体育对外工作积累的人脉,创造了同一城市先后举办夏季和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的历史。我们利用申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南京青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全面加强了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等重要国际体育组织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截至2019年7月共有 320 人在 137 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 474 个职务。2018 年 12 月,中国奥委会在瑞士洛桑设立联络处,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扩大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引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续巩固深化双边体育交流与合作,体育领域的友好国家朋友圈不断扩大,迄今我国已与 180 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双边体育交往更加活跃务实,重点深化了与欧美体育强国、北欧冬季运动强国、英国等足球强国的互利合作,积极助力“三大任务”,服务体育中心工作。同时,我们不断扩大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先后组织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内地金牌运动员访问港澳,极大激发了港澳同胞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两岸一家亲”理念,着眼扩大影响和争取民心,组织伦敦奥运会大陆优秀跳水和花样游泳选手、里约奥运会大陆金牌选手及教练赴台,深入基层表演交流和示范指导,取得了良好反响;两岸奥委会、单项协会和地方体育组织的三级对口交流机制不断完善,组织两岸奥委会高层每年定期会晤,两岸田径、举重、柔道、帆船、登山、跆拳道、龙舟、击剑、网球等单项协会之间、大陆 10 多个省区市体育总会与台湾有关县市体育会签署了交流协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口交流合作;坚持按照奥运模式妥善应对涉台重大敏感问题,有力配合了中央对台工作大局。
2 总结经验,坚定自信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精彩写照。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对外工作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这条主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做好新时代体育对外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2.1 坚持党对体育对外工作的坚强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确保外交大权在党中央。体育对外工作作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将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形成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外交工作格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体育对外工作所获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管外事”原则,不断完善外事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始终筑牢体育对外工作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历史实践证明,体育对外工作越发展,越要坚持党对体育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和总局党组确定的各项部署上来。
2.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法宝。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体育对外工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冲破思想观念桎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开创新局面。可以说,体育对外工作取得的突破和成绩,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开展“乒乓外交”以及“奥运模式”的创立就是其中的典范。
2.3 坚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体育具有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的特点,是首脑外交、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被誉为中国外交的“先行官”和“轻骑兵”。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外交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独特的风格,为新中国开拓外交阵地,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体育对外工作摆在国家外交大局、社会现代化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充分发挥体育在沟通民心、增进理解、深化友谊方面的独特作用,先后创造了“乒乓外交”“亚运外交”“奥运外交”等历史佳话;我们积极参与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多边合作机制,助推国之交、民相亲;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和谐的国家形象;不断在国际赛场上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拼搏的精神风貌。
2.4 坚持服务体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
作为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对外工作从根本上讲要服从服务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局,要紧紧围绕体育中心任务展开。脱离了体育自身发展,体育对外工作就失去了根和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不断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体育对外工作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全面加强深化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体育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努力提升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为体育事业发展进步和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同时立足自身发展,围绕体育中心任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为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5 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体育对外工作的神圣使命。对台工作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对台工作始终按照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尤其是奥运模式创立 40 年来,我们在维护两岸体育交流良好发展势头,致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两岸大交流格局的同时,坚持以奥运模式为依据,妥善处理国际体育活动中的涉台问题,坚决遏制台湾当局利用体育“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图谋,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6 坚持严格外事管理与服务体育发展并重
体育对外工作既是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严格外事管理与服务体育发展并重。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体育对外工作始终坚持“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原则,既认真执行中央外事管理规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严抓细管因公出国工作,确保体育对外交流健康进行;同时又坚持从体育工作实际出发,根据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争取政策支持和简化手续,推动体育对外交往顺利开展。
3 展望未来,再谱新篇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体育对外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综合价值和独特作用,筹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适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开展体育对外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对体育领域影响加大,体育对外工作统筹协调、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不足,“一盘棋”“大协同”的机制尚未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对外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对体育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奋力做好新时代体育对外工作。
3.1 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新时期体育对外工作新实践
2018 年 6 月,中央召开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部署、深入推进新时代对外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体育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自觉运用习近平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奋力开创新时代体育对外工作新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2 充分发挥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要紧紧围绕历史交汇期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进一步提高站位,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加强谋划,充分发挥体育在增进友谊、沟通民心方面的独特作用,举办更多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为首脑外交添光彩,为中外人文交流增亮色。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体育系统、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大、有特色、效果好的体育品牌活动。要继续配合“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东盟 10+1”“中东欧 17+1”等多边合作机制,办好并参与金砖国家运动会等品牌赛事,实现合作共赢。要着眼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巩固友我力量。
3.3 全面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要紧紧围绕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卡塔尔足球世界杯备战工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用足备战特殊政策,切实通过国际合作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扩大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项目的竞争力,实现落后项目和新增项目的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利用冬奥会在我国举办,冬季运动强国希望与我国加强交流的愿望,主动谋划、顺势而为,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水平提高。积极发挥冬奥国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冬季项目国际合作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通过国际合作“补短板”。要利用筹备北京冬奥会等重大赛事契机,以及国际组织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巩固发展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关系,进一步提升我国际话语权。要加大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员的培养和选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为完成体育领域三大任务,建设体育强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3.4 积极稳妥开展对港澳台体育工作,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要按照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着眼两岸关系大局,妥善处理国际体育涉台问题,致力构建两岸体育大交流格局,不断完善三级对口交流机制,加强做台湾青年和基层民众工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贡献。要着眼争取港澳同胞人心回归,以筹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扩大深化与港澳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港澳同胞、尤其是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要高度警惕“台独”“藏独”“疆独”“港独”“法轮功”等敌对势力利用体育寻衅滋事,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3.5 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加强对体育对外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着眼当前深化改革和全面备战奥运需要,牢固树立对外工作“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加强体育对外工作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构建体育外事大协同机制。要强化管理监督,将政治规矩和外事纪律挺在前面。要着眼形势任务需要,下大气力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外事人才,为做好新时代体育对外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体育对外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紧紧围绕体育中心工作,聚焦体育领域三大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