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山协会不久前制定了《山地户外赛事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山地越野跑赛事竞赛规则》、《山地越野跑赛事办赛指南》、《山地越野跑赛事参赛指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国山地户外赛事的组织与管理,确保赛事安全举办。
近日在中国登山协会“媒体之家”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山地越野运动部负责人对新规做了详细解读。新规的制定直接回应了近年来山地户外赛事中暴露的安全隐患。2021年甘肃白银越野跑事故后,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全面加强户外运动监管,此次《办法》的出台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举措。分级管理旨在优化资源配置,让高规格赛事更专业,群众赛事更普惠。
中国登山协会将赛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赛事。Ⅰ级赛事指由中国登山协会主办,或与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性、全国性赛事;Ⅱ级赛事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自行主办,由中国登山协会指导或支持的地方赛事;Ⅲ级赛事指由地方政府或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区域性赛事,以及其他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
在赛事管理方面,文件要求Ⅰ级赛事需提前6个月向中登协提交申报材料,接受全程监督;Ⅱ级赛事需备案并符合中登协安全标准;Ⅲ级赛事由地方体育部门监管,但需参照中登协指南执行。在赛事安全方面,文件要求要强制风险评估,所有赛事需提交赛道环境、天气、地质灾害等专业评估报告,高风险路段必须设置明显标识及应急通道。文件对赛事的医疗保障和保险覆盖方面也做了新的规定。
在赛事监管体系方面,该负责人强调,各单位要加强山地越野跑赛事全链条安全监管力度。一是明确省级监管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并反馈体育总局登山中心;加强对本地区赛事的常态化管理,按照就近便利原则,相邻地区可进行交叉监管。二是按照本地区赛事名录,逐一进行评估,包括实地考察确认是否符合办赛要求,协同专家核查赛事举办地基础承载能力、组织保障能力、经费投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舆情应对、赛道容量、专业人员资质等情况。三是山地越野跑赛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要严格按照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建立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的通知》要求,对出现可能危及参赛人员安全的天气和不能完全把控的危险情况,果断采取熔断措施,并做好善后事宜。
高危险性体育赛事须由体育行政部门依法依规进行行政许可。符合以下任意一项条件的赛事属于高危险性体育赛事,其中,山地越野跑赛事:有海拔3500米以上的路线,有夜间赛程安排,距离超过42.195千米。山地多项赛事:有海拔3500米以上的路线,有夜间赛程安排,需要使用绳索装备、上升/下降器械等专业技术装备,距离超过42.195千米。户外拓展赛事:使用专业技术装备,设置有距离地面2米以上的项目。高危险性赛事参赛者年龄须在18周岁(含)以上、63周岁(含)以下;非高危险性赛事参赛者年龄原则上应在18周岁(含)以上、65周岁(含)以下。
一系列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山地户外赛事管理体系迈向标准化、精细化新阶段。
相关附件